回顾过去十年,亚马逊一直在谷歌购物广告上花不少钱,通过这个渠道拿到站外流量,帮卖家做冷启动、冲排名。但这几年,亚马逊自己的广告系统越来越完善,还在用 AI 推荐、私域流量等手段,让用户直接在 Amazon 搜索或打开 APP 买东西,对谷歌的依赖越来越少。
2012-2014年,亚马逊主要借助Product Ads接入谷歌购物广告,这期间大约30%的流量来自谷歌,助力了亚马逊的早期扩张。
到了2018-2020年,亚马逊开始尝试暂停谷歌的PLA广告,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广告体系。虽然疫情期间双方短暂恢复合作,但亚马逊随后持续减少在谷歌广告上的预算。
今年5月,亚马逊就已经在美国市场把谷歌购物广告的预算砍了一半。更有意思的是,就在一年前,两家公司还在尝试合作测试“镜头购物”等新功能。
今年7月底,亚马逊在短短48小时内,撤掉了美国、英国、德国、日本等多个核心市场的所有谷歌购物广告。
从亚马逊和谷歌合作多年的情况来看,这次动作并非一时冲动,而是亚马逊彻底关闭了通过谷歌引流的外部渠道。
同时,也说明了亚马逊更看重自己平台的流量,想把重点放在自家生态里,不再主要依赖外部广告来引流。
亚马逊这次突然撤掉谷歌购物广告,给很多卖家带来了明显的阵痛。
长期依赖这条流量通道的卖家,销量和曝光率受到了直接冲击。特别是新品推广方面,流量骤减导致冷启动难度大大增加,销量明显下滑。
同时,广告成本大幅上涨,卖家们为了维持销量,不得不提高出价抢夺有限的流量,导致整体广告费用激增。市场竞争因此变得更为激烈,部分卖家甚至面临库存积压的压力。
亚马逊撤掉谷歌购物广告,直接导致获客成本上涨、竞争加剧和库存压力增大,这些问题正成为不少外贸企业的真实写照。
谷歌购物广告流量突然消失,意味着企业过去依赖的主要外部流量入口断裂。新品冷启动所需的流量难以获得,企业不得不投入更多预算和精力去寻找其他获客渠道,导致获客成本明显提升。
更多卖家将广告预算集中转向亚马逊站内广告,抢占有限的高转化关键词,关键词出价不断攀升。除了站内广告,卖家还将加大对社媒广告等其他渠道的投入,导致整体市场竞争更加激烈。
流量断层导致部分产品销量波动更明显,销售节奏变得不稳定。流量不足导致销量下降,库存积压风险上升,企业面临更大的资金压力和运营风险。
这次事件暴露了商家对平台依赖的风险越来越大。企业如果过于依赖单一平台,一旦平台规则调整或流量渠道关闭,销售和利润都会遭受严重冲击。
因此,多元化流量布局已成为必然选择。独立站、社交媒体广告、搜索引擎优化(SEO)等多渠道流量获取手段,将重新成为企业重点建设的对象。
此外,数字化营销能力的重要性也进一步凸显。谁能够快速适应市场变化,精准分析流量数据,快速调整投放策略,谁就能在流量变动中抢占先机。
现在跨境电商环境说变就变,唯有提前规划、多渠道布局,才能稳住增长脉搏,赢得市场主动权。
优化亚马逊站内广告结构,聚焦高转化关键词,提升广告投放效率。同时,积极拓展Facebook、Instagram、YouTube等社媒广告渠道,快速补充站外流量缺口。
中长期布局独立站和海外社媒,打造品牌流量池。
开始搭建和完善独立站,以及海外社交媒体矩阵,打造品牌自己的流量池和客户体系。通过内容运营和社媒互动,提升品牌影响力和用户粘性。
长远发展靠数据和私域,建立多渠道数字化运营体系。
建立多渠道流量和销售数据的综合分析体系,实现实时监控和灵活调整。强化私域运营能力,构建稳定的客户关系管理体系,提升客户留存和复购率。